臺灣的零件加工產業,一直都是大陸的老師。如果沒有臺灣的老師,估計深圳精密機械加工也不會有今天的發展。這樣的說法一點都不夸張,在精密機械加工領域,臺灣在國際分工的產業鏈上確實走在大陸的前面。直到改革開放開始,臺灣的老師來到大陸,開始設立機械零件加工廠,我們才有了學習的機會。
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,臺灣的零件加工產業先后承接來自美國和日本的三次產業轉移,從勞動密集型,到資本密集型,再到技術密集型產業。外資進入臺灣的精密機械加工產業,不僅優化了臺灣的資源配置,也優化了臺灣出口產品的結構,以電子信息為代表的技術密集型產業迅速發展,機械零件加工技術在大中華地區處于領先水平。
從上世紀70、80年代,臺灣的零件加工產業也開始產業轉移,東盟地區開始承接他們的將勞動密集型。從90年代開始,臺灣的零件加工產業轉移加速,大陸地區成為其最大的產業承接地,深圳精密機械加工在這一時期也開始快速發展。與此同時,臺灣制造業占GDP比重整體開始下降,但技術密集型產業占GDP的比重卻在攀升。
而外遷的步伐并沒有停止,步入21世紀后,臺灣也開始加大對外的直接投資,大陸基本承接了臺灣地區海外生產60%的比重。以零件加工為例,大陸很多龍頭精密機械加工企業都是臺資。在深圳精密機械加工行業,臺資的比例尤為大,比如富士康就是以一當百的代表。今天富士康等臺資企業又紛紛前往東南亞國家設立工廠,全球產業轉移的浪潮一波接一波!